分享心理学中几个有意思的效应

分享心理学中几个有意思的效应

Lino
2023-08-18 / 0 评论 / 8 阅读 /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

最近在看一下心理学的书籍,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心理学效应
于是摘了下来

富兰克林效应

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换句话说,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好感,主动开口是没坏处的。

认知失调

是指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等的认知成分相互矛盾,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通俗的说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和他们的态度、心理状态不匹配产生的一种纠结感。比如:一个你讨厌的人突然因为某种原因向你求助,你不好意思拒绝,就答应了,事后,你会非常纠结。因为你本身是讨厌他的,结果你却帮助了他,这个帮助的行为代表的是你不讨厌他,这时候态度和行为就产生了冲突,心里面会很不适和纠结。

一致性理论

当人出现认知失调时,会自动调整当前的态度、心理状态和行为趋于一致。比如:你帮助了一个你讨厌的人,你出现了认知失调的状态,这时候,你需要调整一下,认为自己没有那么讨厌他,使得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趋于一致。在PUA里面有个专有名词“逆向合理化”,即说的就是这个心理学原理。

晕轮效应

又叫“光环效应”,指根据个体的某一种特征(如智力、外貌、身份、地位、家庭背景、谈吐等)得出对方整体的评价,这种评价往往是扭曲的,夸大的。比如一个人外貌出众,别人则会将这种印象扩散到这个人的所有方面,会错误认为他的其他方面也很优秀。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其以后的认知产生的显著的影响作用,它是由第一印象(首次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许多人习惯称之为“第一感”。比如一个人穿着很普通,别人就会先入为主的认为他身份普通,社会地位不高。

近因效应

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比如影视剧中经常出现某个坏人突然变好人,我们会对该角色印象变好。

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也叫做亚当与夏娃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当一段感情受到外界阻挠时,情侣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牢固,就算之间有矛盾,也会暂时结成同盟面对外界的干涉,所以又叫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生活中这方面例子很多,父母不满意自己的子女找的对象,越反对,他们的关系越不容易破裂,最佳方法是不去破坏,这样他们会因为没有外界压力而逐渐释放矛盾,双方关系会越来越不稳定。

吊桥效应

吊桥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一个异性,那么他会误以为眼前出现的这个异性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从而对其产生感情。人们会不自觉地把肉体的紧张归因为对身边异性的心动,因为这种紧张刺激的感觉和产生爱情的那种感觉是有相似性的。

贝勃定律

指的是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她)来说会变得微不足道。就从心理感受来说,第一次大刺激能冲淡第二次的小刺激。比如原本一元钱的报纸变成了十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而原本10000元的电脑涨了100元,你一定不会有什么大的反应。在日常生活中,若你天天给女朋友送早餐,她由于习以为常,感受阈值变高,你再送早餐她也不会再感受到惊喜。商家先大幅度提高商品价格再降价,虽然降价过后仍然很贵,但是消费者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在生活中的最常见应用,你想让对方答应你一个要求,你需要先提一个过分的要求,然后再提你的要求,这样对方会更容易答应你。

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是指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你若想让对方答应你一件事情,需要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容易达成的小事,最终实现你的目的。PUA套路里面惯用此道,给摸手就能拥抱,给拥抱就能接吻,给接吻就能上床。

多看效应

人们喜欢经常接触和频繁曝光的事物,这是因为在目标多次出现以后人会不由自主的对目标产生熟悉感,这种熟悉感会美化目标的外在形象。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向参加实验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让他们观看。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多看效应建立在首因效应的基础之上,即目标给你的印象不算差,如果太差就不会产生多看效应。而且也要注意限度,根据超限效应,过多的曝光会导致厌烦感,所以曝光的次数需要掌握在合理范围。

阿伦森效应

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不断减少的人或物。实验人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在日常与异性相处中,如果一开始就给予对方赞扬,那你以后就不能产生负面的评价,因为对方对你的赞扬有了更高的预期,一旦预期没有实现,这种情感落差会让对方产生负面情绪。

瓦伦达效应

该效应来自于美国走钢索的杂技演员瓦伦达的故事。瓦伦达是美国著名高空钢索行走表演者,他在每次表演时候心态淡定,不被观众和各种荣誉所影响,每次表演都能成功。在他73岁时候,他想要来一场有纪念意义的表演,他为了保证表演的万无一失,不断的去训练,结果在表演时失足跌落死亡。做事时候如果不能做到一心专注,心无旁骛,反而心生杂念,患得患失,做事反而会做不好。因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已经给自己了一个不良暗示,让自己产生焦虑压力。做任何事要有一种超然的心态,不被任何外物影响心境,不执迷于境中,做个旁观者出局人。

蔡戈尼克记忆效应

人的一种自有强迫习惯,对未完成的事情格外在意,会不由自主的把一件事情完整的做完。此原理在学习中作用极大,如果有人对学习有抵触情绪,想要回避学习,但是现实确是要必须学习,这时候你只要随便做一件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开一个头,你就有一种内在驱动力让你把事情做完,不知不觉就完成了学习任务。最经典的应用场景就是,你有一个及多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查资料,由于是你主动产生的行为,所以该行为不会让人产生厌恶感,这种主动学习行为比被别人逼着被动学习效率要高很多。在两性社交中的应用也很广泛,由于人性是贪婪的,所以在满足一部分对方的需求后自动中止会让对方产生一种挑战感觉,从而被你吸引。经典应用场景是聊到关键处就卖关子,把话题答案留到以后再说,这时候有助于长期的吸引。

0

评论 (0)

取消